新闻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正文

印度洋学会第二届年会(2024)暨“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印度洋安全局势”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印度洋学会第二届年会(2024)暨“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印度洋安全局势”学术研讨会

在深圳召开


2024年5月17-19日第二届印度洋学会年会在深圳成功举办,同期举行“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印度洋安全局势”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南亚学会分会印度洋学会主办,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超过50家单位近百名政策制定者学者及行业专家、期刊主编和编辑,共同围绕“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印度洋安全局势”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深入交流与讨论。

   

一、开幕式致辞

印度洋学会第二届年会(2024)暨“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印度洋安全局势”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印度洋学会会长/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任朱翠萍教授主持。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中央外办领导、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小颖、外交部亚洲司参赞张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双建、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叶海林依次致辞。


深圳大学副校长 张晓红

      

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教授代表会议承办方深圳大学在致辞中表示,在深圳,我们看到了“水”哲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完美融合。深圳之水,非独形之美,在其包容,乃城市发展之魂也。深圳,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恰似一颗镶嵌在南海之滨的璀璨珍珠,以其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基因,续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深圳大学,正是在这样一片知识的海洋,接纳着五湖四海的智慧之流。深圳大学积极参与印度洋治理中,通过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努力构建和谐海洋命运共同体。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小颖

       

印度洋地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世界贸易重要海上通道,有“世界仓库”之称。对此,我国应加大援助力度,加强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一国一策”精准路线,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设施、港口、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让“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走深走实。


外交部亚洲司参赞 张亮

  

印度洋的未来正确抉择应该是开放而不是封闭,是团结而不是分裂,是合作而不是对抗,是公道而不是霸道,是共生而不是零和。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全方位深化和印度洋地区互利合作,为维护地区稳定推动共同发展加强文明互鉴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一是中国同地区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二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印度洋地区经济共振注入强劲动力。三是中国同地区国家不断深化在安全,防灾,蓝色经济,应急救援,生态保护和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 李双建

                             

目前,全球海洋格局充满挑战,竞争与合作是主题。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域外国家都参与到了印度洋地区发展与安全治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叶海林

                                  

区域国别研究“三要”与“三不要”,要烧长灶,不要追热点;要做心理医生,不做算命医生;要做区域国别学,不要做区域国别学学。现在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黄金窗口期,也要清醒认识到这是对我们的重要考验期。


 二、主旨发言

印度洋学会第二届年会(2024)暨“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印度洋安全局势”学术研讨会主旨发言由印度洋学会副会长、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戴永红教授主持并作《国际传播视域下环孟加拉湾地区的安全塑造与合作治理》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的嘉宾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荣鹰、印度洋学会会长/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任朱翠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所长/研究员胡仕胜、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范宏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荣鹰

题目:大变局背景下的印度和中印关系

           

当前,印度正处于党运与国运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印度大选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印度未来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印两国关系将如何发展、合作领域将如何拓展、竞争态势将如何变化,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外交评论》主编 陈志瑞

题目:地区韧性、全球秩序与中国外交

                         

在当前背景下,地区韧性成为维护全球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韧性的基本含义包括四个方面:积极调试以应对挑战(适应性)、从不幸事件中复原(复原力)、在限制条件下保持良好功能和结果(稳定性)、系统的更新和转型(渐进性)。中国外交应充分发挥地区韧性优势,加强与各国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印度洋学会会长、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任 朱翠萍

题目:当前印度洋局势特点与印度的战略选择新动向

                             

当前印度洋局势的主要变化聚焦在巴以冲突中东乱局、印太战略大国竞争、多国大选国际关系。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和印度洋岛国成为印度的印度洋战略选择新动向。未来印度洋局势演变趋势与美国制衡、小国对冲、印度干扰主要相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所长、研究员 胡仕胜

题目:对新形势下中国经略与南亚关系的思考

                                         

印度正在以三相互(相互尊重,相互利益,相互敏感)代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造全球领导型国家,追求亚洲多极,南亚一极。巴基斯坦政治动荡,安全危机加重。南亚小国在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框架下,选择成本不断增加。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范宏伟

题 目:中国对东南亚外交十年进程(2013-2023)

                               

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有三级跳。1950-1991年是“第一级”跳,1991年中国与东南亚所有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1991-2012年是“第二级”跳,在域外大国与东南亚国家、东盟的关系中,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从2021年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实现了“第三级”跳。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 闫伟

题 目:百年变局下中东问题的历史反思

                                 

当代中东冲突的显著特征在于族群、教派、部落等社会异质性引起的冲突。历史上,中东多元异质性社会实现共存与其保护制度、自治制度、多元文化的统一性、地区秩序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东地区的和解需要共同完成。


印度洋学会副会长、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戴永红

题 目:国际传播视域下环孟加拉湾地区的安全塑造与合作治理


                                

环孟加拉湾地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可以概括为“两国联三亚、一湾望两峡、一环结两洋”。环孟加拉湾在稀缺性上突出表现为地缘特质、战略方向、大国博弈、经济潜力,未来30年全球地缘政治的战略博弈将围绕“东印度洋”展开。中印两国在该地区的竞争包括地缘政治竞争、基础设施竞争、经济领域竞争、安全治理竞争。对此,我们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特色化,四个联络点和五个发展力”打造环孟加拉湾地区战略性、特色化、系统化的国际传播发展体系,着力提升安全认知塑造能力。以“外语+国际传播+区域国别”赋能海外利益发展与安全。



三、分论坛发言

                           

本次会议设有三个分论坛。

分论坛一:印度洋与涉海议题聚焦世界变局、大战略与印度洋安全形势。云南社会科学院南亚所的胡娟研究员介绍了印度与印度洋的地区重要性;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潘玥副研究员回应了在中美竞合的背景下,东盟在小多边组织中的地位重塑对其地区利益和角色的影响;河北经贸大学尼泊尔研究中心主任张树彬教授认为,美国、印度、日本、韩国在尼泊尔的影响超过中国。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罗圣荣研究员认为,在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相互交织仍是湄公河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等等。

分论坛二:南亚区域与国别问题。聚焦南亚地缘格局、南亚安全局势、南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形势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长蓝建学研究员认为,中印关系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未来五到十年持续低微;四川大学张立教授提出,莫迪连任会有路径依赖。同前两次相比,承诺给出的事项延续性比较强;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杰教授提出,印度的全球南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全球南方国家对印度的好感度迅速上升,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印度数字治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印度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讨论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邓红英教授认为,未来印马不会走向安全脱钩,因为依旧存在共同利益;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学院院长、阿富汗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彪教授重点讲解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难民之间的关系。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杨怡爽教授阐释了印度“中间人”阶层与印度政党格局变化等。

分论坛三:东南亚与其它领域。聚焦东南亚局势、东南亚主要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安全形势等。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雨辰副教授针对澳大利亚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安全角色”这一概念;华南理工大学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俞家海研究员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强调了全球各国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发展目标一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王勇辉教授从史学的角度辨析“印度化”到“去印度化”的历史历程;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晶进副研究员指出,中印两国关系影响学界研究方向:两国关系良好时,学界主要关注互信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两国关系僵持时,学界聚焦于两国互信缺失的根源及带来的挑战,等等。


四、交叉学科期刊论坛   

本次年会的一大亮点是在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支持下新设交叉学科期刊论坛。参加本次论坛的有《外交评论》主编陈志瑞、《南亚研究》编辑部执行主任吴兆礼、《南洋问题研究》主编范宏伟、《印度洋经济体研究》主编朱翠萍、《现代国际关系》黄昭宇副主编、《民族学刊》主编王珏、《东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陈若华、《太平洋学报》编辑部邵雯婧、《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谢磊、《云大地区研究》赵跃晨副主编、国文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吴昌荣等。

论坛上,各位主编和专家纷纷发言,就期刊的办刊理念、特色栏目、学术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一致认为,交叉学科期刊作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载体,应当积极拓宽学术视野,加强跨学科研究,推动学术创新。同时,期刊也应注重质量,创新审稿制度,提升学术水平,为学术界和智库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供稿:付    乐

审核:戴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