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

首页» 科研成果» 热点透视» 正文

【2023年的中国与世界】新时代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戴永红




   今天的中国,既面临着承担全球治理责任的大国担当,同时也需要做好后全球化时代的区域一体化准备。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数字经济、知识经济和技能经济浪潮席卷而来,“人才储备”成为衡量全球大国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力量,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谁就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获得发展生机。乘时代之所势,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应运而生。

  2023年即将到来,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一年,中国将继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国际复合型人才需要成为国际研究学界关注的问题。国际复合型人才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顺势而为,应势而动: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国家需要

  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之所需。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深刻领会国家发展需求的发力点,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着力点,发挥各大高校国际化区位优势的突破点。

  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也是历史文化之传承。对复合型人才的追求和培养,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教育集大成者孔子。《论语·为政》言:“君子不器”,是指君子不能像器皿一般,只乘放一种食物,只局限一种才能,只看到一种结局。成为一名新时代君子,自然也应博识通物,以历史反思现实,以他者观照自我。秉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中华民族之所言。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望。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实现这样一个寄托着14亿中华儿女希望的奋斗目标需要国际复合型人才的支撑。以前我们只讲人才,但在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才是更加精准化、系统化的国家发展战略。

铸魂育才,创新转型: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中国经验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如何培养应时势之所需,敢时代之所为,利国家之所往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勾勒民族复兴的历史画卷?就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的创新转型而言,关键是要秉承“铸国家发展之魂、育涉外核心之才”的教育使命,抓住“外语+”的外语赋能型育人模式,即以“外语+区域国别+国际传播+国际经贸+国际组织”赋能我国海外利益发展与安全。具体该如何做呢?可以想象中国工笔画创作的四个重要步骤。一起,二晕,三敷,四刻。

  一是起稿勾线要稳,夯实根基。语言基础要扎实,“外语赋能”才可大有所为。工笔落墨之后很难改动,起稿时就要精细准确,笔笔肯定。打好语言基础,享受语言之美,以语言赋能推开理解世界的天窗这是第一步。很多国际复合型人才都是经历过严格语言训练的优秀学生,在校期间领略过世界语言之林的迤逦风光,徜徉在比较文学之海的层层密浪,彷徨于中西文明的冲突之中,世界动荡之际,开始思考语言到底何去何从?翻译泰斗许渊冲一生都在践行着“用翻译创造美”,追求着“把中国文化的美变成全世界的美”。语言无小事,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要调整外语教学的传统思路,以语言为存量激活语言赋能的创新增量,以语言的双向互译打破中西文化壁垒,锻造新时期的“语通中外、读懂世界”的全球文明桥接者。

  二是晕染底色,色彩交融。晕染法讲究凹处暗,凸处明,近处真切色重,远处浑色淡然。正如世界文明有着千变万化的色彩,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习俗也自成一章,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识,在冲突中寻找文明,在未来中寻找希望,需要我们转变新思路,开辟新路径,创造新机遇。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将“交叉学科”增设为第14个学科大类,区域国别学成为该大类一级学科。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突出中国道路、强调中国治理的区域国别学方兴未艾。以“语言+区域国别”战略研究为实践阵地,培养比较视野下的国际复合型人才,是应对新发展需要、解决新时期难题、规避新时代风险的关键所在。

  三是敷染表色、传播致远。敷染是在晕染的基础上,着不同图形以灵动之处,以敷养晕,以动待静,以软化硬。在语言赋能区域国别之时,也要以国际传播的软实力赋能我国走出去的硬实力。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加强国际传播是“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国读懂世界”的重要举措。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四是刻画修整、铸魂育才。“大胆落墨,细心收拾”是中国画的精髓,也是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点睛之笔。即以“外语+区域国别+国际传播+国际经贸+国际组织”的国际复合型人才“点睛”我国海外利益发展与安全。后疫情时代,我国海外利益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关乎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的一个关键变量。统筹海外利益发展与安全,不仅需要国家、城市、企业等多维主体双向联动,更需要集全体中华民族之力培养能够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顺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国际复合型人才。以稳定自信的人才培养系统战略,找准方向、合理分配资源,兼顾海外利益的安全和国家发展的大局。

产学研训,学以致用: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未来模式

  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搭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学生发展特色的“产”“学”“研”“训”“用”综合服务平台为持续目标。这就需要多元主体配合寻找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利益平衡点,尊重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企业平台的优势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优势,以合作共赢为宗旨,以产带学,以学促研,以研促训,以训为用。以产带学,通过对社会发展产业战略需要的精准布局,带动大学相关学科的学科设置和能力培养。以学促研,要打牢“先学”基础,巩固复合型人才的基本学科素质,依托学术平台,重点围绕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安全风险和人文交流等项目进行安全环境、发展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社会状况、民族宗教特点等方面的软科学研究,不断推出有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研促训,全力进行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的迭代升级,推行“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2.0计划”,开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领域的教学研讨活动,使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的过程同时也是国内高校教师队伍和学科管理系统的升级过程,研训一体,以研促训。以训为用,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让学校的实训指导、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与相关企业更多接触,共同攻关技术难题,根据国家发展、市场需求、技术应用有的放矢地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

  功以才成,国有才兴。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提出与实践,是统筹国内外发展与安全整体布局的重要决策,是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现实逻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此,应结合国内高校学科培养的专业高度,有针对性、计划性、发展性地培养一大批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的国际复合型人才,让国际人才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将中国声音传遍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发展。

 

   (本文为中宣部中国外文局2022年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招标课题《国际传播赋能我国海外利益发展与安全的叙事体系研究》(立项号22GCNLJS-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