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

首页» 科研成果» 热点透视» 正文

【重磅】区域国别学学科简介及基本要求正式发布







区域国别学学科简介及基本要求正式发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配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知识体系更新演化,编修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专业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学位授予等提供参考依据,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渠道。
本次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为试行版,有关内容将根据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不断调整完善。




一、区域国别学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学科概况

区域国别研究在西方起步较早。18、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对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开展研究,为此建立了相关研究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国别研究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和相关研究成果为其推行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发挥了特殊作用,区域国别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学科。

我国涉外研究的起点在区域、国别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安排下,大学、政府部门先后设立了一批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与各国的交往不断加深,对区域国别的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取得很大进展,设立了一大批研究机构,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是,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尚未得到独立学科的支撑,缺乏系统的学术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尚未能充分发挥其服务国家、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作用,因此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持续扩大,日益成为重要的全球事务参与者。与此同时,国际格局快速演进,中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我国应对世界变局、保证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内涵。新形势和新目标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精准制定国际战略,有力推进对外工作;这些都要求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做深刻、全面的研究,因此,在交叉门类下设置独立的区域国别一级学科正当其时。

党和国家领导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外部世界的重要性;中宣部、教育部等多个国家主管部门多次发文,提出要采取多项措施,统筹发挥好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的“三位一体”作用,提升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质量,保证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得到落实。区域国别学的建设,要紧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国别通,区域通,领域通。因此,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构建其科研教学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是区域国别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自教育部于2011年11月发起区域国别研究专项以来,国内高校区域国别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截至目前,教育部批准的各高校区域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共453个,分布在全国186所高校,基本上做到了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有11所院校已招收区域国别研究博士生,其中有些已经毕业。数十所高校建立了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的专门机构,其中多所985大学已经自主设置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全国有近2万名教师投入到区域国别研究中,经过多年努力,发表了大量成果、提交了大批智库报告,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社会与学界对区域国别学的认可度大规模提高,对其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并期待它更快发展。

(二)学科内涵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它有特殊的研究对象,丰富的研究内容,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多样的研究方法路径。

1.研究对象

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是对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具有战略性、综合性、集成性、对策性、实用性和即时性等特征。区域国别学的任务,是打通原来分属于各独立学科的知识领域,系统探究区域、国别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其规律和走向,形成交叉与统合的知识体系,为我国深刻了解世界提供学术指引。

作为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任何一个现有学科,它是对区域、国别进行整体性、宏观性、集成性的研究,因此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参与,需要研究者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参与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各领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地区或国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的研究,以获取对地区、国别的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2.理论体系

区域国别学理论体系包括: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关于世界发展的理论。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这是中国区域国别学有别于其他国家类似学科的性质所在,是其存在基础。

(2)现代化理论,包括西方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区域国别学注重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同时也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合理的因素。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国区域国别学的关键理念;区域国别学必须牢牢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思想,使研究工作服务于世界各国人民。

(4)文明互鉴理论。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互鉴互学,是人类历史的突出现象,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互鉴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国别学将以此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5)有选择地运用各相关其他学科的成熟与创新理论,融合于区域国别学理论体系。

3.研究方法

欧美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长于人文学科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的并用,但囿于西方的价值观偏见,经常以西方自身经验来判断世界各国、各地区,把西方道路说成是普世规律。

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原则是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以区域国别为对象,以发展研究为主线,以交叉复合为重点。鉴于区域国别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领域,我们应该同等重视人文学科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各取所长、各避其短,同时吸纳自然科学和理工科的适宜方法与手段。区域国别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领域,要求研究者在对象国生活和学习,接触对象国的文化与社会,了解其民风民俗。区域国别学要求研究者掌握对象国语言,以该语言作为研究与考察工具。区域国别学应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与理论,在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推动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发展。

(三)学科范围

作为首次纳入国务院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六个框架性二级学科(方向):

1.区域国别学理论方法

在对世界上各区域各国家进行长期深入研究的实践基础上,逐渐概括提炼出可以用以指导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操作工具,建构起区域国别学的理论、方法、平台、工具四大体系。

2.区域国别综合研究

针对研究对象区域、国别、国际组织的多维度、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体现区域国别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集成性,形成对研究对象区域和国别的普遍性、一般性、特殊性问题的综合性知识体系。

3.区域国别专题研究

聚焦对象区域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内政与外交、安全与稳定、民族与宗教等领域的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形成对区域国别特殊性、地域性、适地性的知识积累与理论阐释。

4.区域国别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语言、民族、宗教、艺术的相同与相异;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进程、文化形态、文明特征、语言结构、宗教传统、艺术特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5.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聚焦中国与世界各区域各国家的交往合作历史、演进过程、基本特点、成效得失等领域,既分门别类又综合系统地研究中国与世界上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各领域的合作战略与政策,用知识与学术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6.全球与区域治理

聚焦全球可能导致现在和未来“人类困境”的重大宏观性问题,关注区域范围内的治理与国家关系,借助跨学科研究方法,依托动态分析、数据模型等创新手段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四)培养目标

本学科以服务国家对外合作战略为己任,旨在为中国对外交往输送优秀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政治立场坚定,胸怀国之大者;应当具备知行合一的学术素养,具有跨文化理解与交往能力;应当具有国际传播意识与能力,助力中国知识的全球化传播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1. 硕士学位

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具备较扎实的区域国别学理论基础,掌握其研究方法;具备多学科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在多学科平台上进行专题研究,或参与相关实际工作,是研究和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除英语外,能一般运用对象国/区域语言;原则上应该有在对象国学习、调研的经历。毕业论文达到硕士学位水平,字数不少于3万。

培养环节:根据区域国别学的要求与特点,培养环节包括三个阶段:课程学习、专业培养、毕业论文撰写。课程学习阶段应广泛接触多学科基础知识,积累宽广的知识,并掌握相关外语;专业培养指在宽广知识的基础上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论文撰写阶段应广泛搜集素材资料,撰写合格的学位论文。

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地区模块、语言模块、专业模块。地区模块指学习对象国的相关知识,语言模块指学习对象国的当地语言,专业模块指就对象国的某一问题做专业研究,三个模块共同组成课程体系。因模块组合不同,区域国别学的课程设置是个性化的,除全国统一的公共必修课(思政课、外语课)和区域国别学所必须的专业必修课(如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跨文化交流等),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配置足够的、多学科的选修课,以便学生做多样化选择。

2. 博士学位

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具备坚实的区域国别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其研究方法,也熟悉相近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广泛了解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专攻某些领域的跨学科课题,提出有意义的独到见解。能独立研究重要问题或开展重要实际工作,是高水平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和应用人才。除英语外,应精通一至二门对象国/区域语言;要求有在对象国学习、研究的经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毕业论文达到博士学位水平,字数不少于10万。

培养环节:根据区域国别学的要求与特点,培养环节包括四个阶段:课程学习、专业培养、对象国田野调查、毕业论文撰写。课程学习阶段应广泛接触多学科基础知识,积累宽广的知识,并掌握相关外语;专业培养指在宽广知识的基础上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田野调查阶段需赴对象国生活学习,体验该国、该地区实情;论文撰写阶段应广泛搜集素材资料,撰写合格的学位论文。

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地区模块、语言模块、专业模块。地区模块指学习对象国的相关知识,语言模块指学习对象国的当地语言,专业模块指就对象国的某一问题做专业研究,三个模块共同组成课程体系。因模块组合不同,区域国别学的课程设置是个性化的,除全国统一的公共必修课(思政课、外语课)和区域国别学所必须的专业必修课(如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跨文化交流等),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配置足够的、多学科的选修课,以便学生做多样化选择。

(五)相关学科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它与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法学、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这些学科提供的知识也是区域国别学的知识来源。区域国别学与教育学、民族学、地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有相关联系,这些学科有关区域国别的研究内容也应融入到区域国别学的学科范畴。

区域国别学有明确的学术边界,也有其确定内涵。区域国别学既是学科交叉,也是交叉学科。学科交叉是指现有各学科对国家、地区以本学科的知识基础进行研究,而共同聚焦于某区域、某国别,形成多学科的研究合力;交叉学科则意味着,区域国别学不是现有各学科的简单相加,它是对现有各学科边界的突破,它通过融会贯通各学科现有的知识,在现有学科各自边界之外的空白处生长出新的知识点,发展集成出新的知识体系。

通过区域国别学研究,可以形成对区域、国别全面的透视观察,达到对该国、该地区的完整了解,从而为国家决策、社会思考、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相对于现有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意味着做加法,是“1+1>2”,通过多学科交叉而形成对外部世界的全新认识,导向新的知识体系。根据教育部新设立的交叉学科门类的相关政策规定,现有各学科教师、科研人员可以跨学科从事区域国别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培养跨学科的学生,产生新型人才。由于区域国别学对对象国语言有特殊要求,外语非通用语种长期难以发展的困境有望得到解决。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对传统学科起推进作用,扩大它们的研究范围,拓宽它们的研究思路,通过交叉实现突破,形成各学科共赢的局面。



二、硕士学位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硕士生应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正确的研究方法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要求如下:

1.理论与方法

区域国别学的硕士生应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及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区域国别学属于交叉学科领域,区域国别学硕士生应学习和掌握区域国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区域国别学的学科性质、研究范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途径等,能够运用理论与方法对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同时应借鉴和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2. 基础知识

区域国别学硕士生应了解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基础知识,包括该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能够基于以上背景知识,运用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多学科平台上进行专题研究。

3.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区域国别学各学科方向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及研究方向与课题所要求的专门知识。硕士生在掌握这些专门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多学科知识,能够阅读和理解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的原始文献及史料。

4. 工具知识

区域国别学高度重视外国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硕士生应掌握英语,一般能够运用对象国家或区域的语言开展学术研究。应掌握计算机使用、数据统计、电子资讯、社会调查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硕士生原则上应具有在研究对象国生活和学习的经历。

5. 相关知识

区域国别学涉及人类各领域的活动,因此与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乃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有密切的关联。硕士生应适当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并能用于学术研究。

(二)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学术素养

硕士生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兼具学术研究能力与应用转化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基于此,硕士生应具有以下基本素养:

(1)理论素养

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区域国别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理解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特点;对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有一定认识。

(2)专业素养

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对学位论文涉及课题的相关领域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积累,能够查询与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能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文化素养

广泛学习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尊重科学和理性,富有人文关怀及批判精神,恪守学术伦理。

(4)技能素养

掌握英语且一般能运用对象国家或区域的语言开展学术研究。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研究,掌握使用电子数据库、使用互联网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技巧。

2.学术道德

(1)遵守国家法律,诚实守信,学风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思想品德。

(2)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3)注释规范,注重第一手材料的搜集与使用。

(4)遵守区域国别学的基本要求,遵守相关的保密制度和纪律。

(三)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硕士生应在学习中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重写作与表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开展研究。应具有良好的中文、外文和计算机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清楚表达、通顺陈述、合理分析。

2.科学研究能力

能够较好地把握区域国别学以往的学术发展、当下的学术动态,能够评价与分析既有研究成果,能够提出问题;在导师指导下,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论文写作;能够较为系统和清晰地阐释自己的想法,并形成学术论文。

3.实践能力

具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收集资料、口述采访等实际开展学术工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增进对区域国别学的理解。

4.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够参加学术会议、提交专题报告论文并与其他学者进行讨论和对话。

5.其他能力

包括撰写研究计划、进行应用型学术写作的能力;参与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法律条文的规定。字数不少于3万字。


三、博士学位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博士生应具备良好的理论修养、适当和多样的研究方法以及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要求如下:

1.理论与方法

区域国别学的博士生应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及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区域国别学属于交叉学科领域,区域国别学博士生应学习和掌握区域国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区域国别学的学科性质、研究范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途径等,能够运用理论与方法对国家或地区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时应借鉴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形成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视野和思维方式。

2. 基础知识

区域国别学博士生应具备扎实的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基础知识,包括该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能够基于以上背景知识,运用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具体问题进行客观、准确、全面的描述与分析。此外,还应熟悉主要文献、资料、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来源,能够有效获取、整理、评估和利用第一手及间接的研究材料。

3.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区域国别学各学科方向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及研究方向与课题所要求的专门知识。博士生在掌握这些专门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关的文献学和语言学知识,能够熟练地阅读、理解、翻译及分析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的原始文献及史料,具备较强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相关的比较研究知识,能够对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揭示国家和地区的异同,探寻规律。

4.工具知识

区域国别学高度重视外国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博士生应该精通英语,并用以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同时,博士生应在此基础上通晓至少一门对象国家或区域的语言,并能够较为熟练地阅读研究对象语言书写的史料;应掌握计算机使用、数据统计、电子资讯、社会调查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能够用最新的研究手段进行学术研究。博士生原则上应具有在研究对象国学习、研究的实地调研经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博士生应争取前往区域与国别研究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或国际机构开展学习交流。

5.相关知识

区域国别学涉及人类各领域的活动,因此与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乃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有密切的关联。博士生应适当掌握跨领域、跨方向甚至跨专业的相关知识,使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涵盖领域更广泛,分析更深入,解释更准确。

(二)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学术素养

博士生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旨在为我国国际交流输送高素养人才,兼具学术研究能力与应用转化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基于此,博士生应具有以下基本素养:

(1)理论素养

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区域国别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理解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特点;了解国内外区域国别学相关的各学派、各学术思潮的特征及变化发展,对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2)专业素养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对研究领域有广泛的知识积累,熟悉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及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素养

具有比较广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尊重科学和理性,富有人文关怀及批判精神,关注国家需求与研究对象的发展,恪守学术伦理。

(4)技能素养

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门研究对象国或地区的语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学术研究;应注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研究,掌握使用电子数据库、使用互联网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技巧。

2.学术道德

(1)遵守国家法律,诚实守信,学风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思想品德。

(2)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3)注释规范,注重第一手材料的搜集与使用。

(4)遵守区域国别学的基本要求,遵守相关的保密制度和纪律。

(三)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获取文献的能力,特别是发掘、收集与整理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的一手资料的能力,并运用这些资料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研究,推进学术发展。应具有回溯和梳理学术史的能力,掌握本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在此基础上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成果的学术价值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

2.学术鉴别能力

能够判断有关文献资料的真伪,具有较强的识别与分析能力。通过比较而识别优劣,对区域国别学的各种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具有基本的判断能力。了解学术动向,把握学术前沿,能判断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明了其学术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各种流行的思潮、理论与方法能够进行有效的鉴别,做到独立思考。

3.科学研究能力

能够独立提出原创性的学术研究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区域国别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与研究课题。

4.学术创新能力

应了解学术前沿、注重学科交叉,在本领域从事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应在学位论文中能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资料、采用新方法、构建新解释或开拓新领域,为学术发展和知识创造做出贡献。

5.学术交流能力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活动,能使用国际通用语言及研究对象国语言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表达学术观点、展示研究成果;能够撰写符合要求的博士学位论文,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

6.其他能力

包括撰写研究计划、进行应用型学术写作、开展智库研究工作、申请研究课题的能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成果的能力;从事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法律条文的规定。要求学位论文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具有完整合理的结构,具有丰富详实的资料,具有深入严密的分析和论证,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字数一般不少于10万字。